俗话说得好,淹死的都是会水的,翻车的都是老司机。

比平庸无趣的营销更可怕的,就是冒犯了消费者还不自知的创意执行,福特这一而再再而三地翻车idea,这难道就是骨子里的倔强?当然不是,面对网友的声讨,@长安福特很快删除了微博,并发了一条“不痛不痒”的道歉声明,把锅明明白白地扣在了“小编”身上,还进行了评论精选,仿佛一句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”就可以让大家当做无事发生。

如果这只是语境引发的歧义导致的翻车,那么奇瑞在新车发布会上公开碰瓷日本AV女星小泽玛利亚的做法,就显得太上不了台面,还把男性消费者都得罪了。
这样的低俗营销还有将安全气囊比作女人胸部的长城汽车,用小孩扑进妈妈胸口的动作来证明汽车的安全性,这样的创意不仅脑残,也在触碰道德底线,实在辣眼睛。

奥迪二手车的一支广告中,则把一位新娘比作二手车,要经过婆婆对脸鼻耳口等的全方位检查,才能和自己的儿子结婚。这样的广告更是让人感受到品牌对女性的不尊重、物化,引来诸多网友的声讨。
其实,无论是长安福特掀女生裙子,还是奇瑞、长城汽车、奥迪二手车这一系列让人感到不适、愤怒的营销,其背后都指向一个营销思路:博眼球,吸引大众关注。诚然,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品牌营销必须要够大胆、够出位,才能崭露头角。所以,很多品牌都会选择“走钢丝”的方式,用“性暗示”这样可能道德擦边球的方式来玩创意。
如果大众能够接受,则皆大欢喜。如果有人骂,还能挽尊这是广告创意,最次也能走个“黑红”路线,何乐而不为。但是要明确的是,汽车品牌围绕“女性”的擦边球已经不适合市场环境了,如今汽车早已经不是男性的专属消费品,汽车行业的增量市场早已经指向女性消费群。
汽车品牌更应该考虑的是“她营销”,而不单单是“他营销”。如果不转变固有的“他营销”思维,这样的营销事件,在汽车圈绝对会一翻再翻。冒犯女性的营销,真的就不能避免吗?当然,如果把目光投向整个营销大环境中,我们会发现前面可能委屈了车圈,因为这种冒犯女性的广告实在太多了。宜家的““再不带男朋友回家,就别叫我妈”,”冈本的“你收拾房子,我收拾你”,杰士邦用鲍鱼的形状来比喻女性生殖器,优思明在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中插播贬低女性的广告……这些广告都让人看到了像长安福特此次翻车营销的错误示范:低俗、色情,物化女性。

连赚女性钱的品牌,在营销中都丝毫没有尊重之心,在这里,我其实不想用“女权”来注解每一次因为性别问题而引发的网络争议,而是想对每一个品牌营销者说,一个品牌在营销中所要实现的,不仅仅是品牌的销量,网络的流量,还有向消费者传达品牌的精神和价值观。就像如果长安福特用“车速太快会吹掉男士假发”来宣传,同样会引发人们不满。当你的营销让人觉得不适,反感,被冒犯,无论是哪个性别群体,哪怕这部分人不是你的目标消费群,你的营销都是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,都是有损于品牌形象的行为。当然,还有一些品牌,则已经在营销中有意识地构建积极向上、正能量的价值主张。比如内外传达的“拒绝女性身材焦虑”的主张,Libresse薇尔对“月经不隐藏”价值观念的强化等,都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点。
对比之下,我只想借用邓超导师的一句话:看到了世界的参差。希望品牌之间争着秀下限的参差,可以小一些。
-END-


